一、简介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交研院”,英文标识BTI)是隶属于北京市交通委员会的交通政策咨询机构。其前身是始建于2002年1月,经北京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的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2016年8月29日起更名为“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
交研院秉持“以科研带动技术,以技术支持决策”的理念,集中全市研究力量,整合各方面的智力资源,系统地研究交通问题,是业内影响力较大、技术能力较强、人才汇聚较多、市场占有率较高的领军型交通咨询机构。本院现有员工90余人,交通专业技术人员占90%,设战略研究所、交通规划所、轨道交通所、智能交通所、综合研究所、节能减排中心、研发中心、行政办公室和计划发展部九个部门。公司依托政府特聘岗,大力推进技术研发与创新,并设有市科委认定的两个实验室:城市交通运行仿真与决策支持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城市交通节能减排检测与评估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一个基地:城市交通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一个博士后工作站、国家能源计量中心(北京)
交研院始终以服务政府政策、推进技术攻关为己任,制定首都交通发展问题的研究计划、确定研究项目,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组织协调相关科研机构进行有关首都交通发展战略、综合规划及交通政策方面的课题研究,并组织有关专家对研究成果进行评审、鉴定,汇集、处理和发布有关交通发展的各类信息,综合研究成果向政府提交实施对策方案;编制本市交通发展年鉴;组织开展节能减排检测、评估、计量、统计、监测等方面的研究与相关技术服务。
交研院自成立以来,编制完成多项政策纲领性文件,勾绘出新时代北京交通发展蓝图;依托科技手段,研究制定诸如缓堵、公交优先、高速公路免费通行等方案,对实施效果进行监测,并通过数据分析提出改良措施;开展公交线网规划和轨道交通技术研究,保障绿色出行;结合相关区县的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交通规划方案,并推进其贯彻落实。
经过多年努力,公司的科研能力进一步提升,先后承接了国家“863”、“973”、“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工程院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十余项,并与呼和浩特、成都等国内城市及欧盟、PTV、瑞森基金会、世界银行、美国能源基金会、美国MIT、华盛顿大学等国外机构开展广泛的研究合作,实现了多个领域技术的引进、吸收、再创新,完成七百余项国内外交通咨询和技术研究项目,形成大量科研成果,荣获省部级奖项二十余项、专利及软件著作权四十余项,编制多项国标地标,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
交研院于2006年通过了ISO 9001认证,以其雄厚的技术实力及现代化的管理,为北京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了高质量的咨询服务,为北京创建现代化交通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业务领域
1、交通战略研究
进行交通发展战略政策、交通需求管理、交通与城市发展、交通与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互动关系等方面的研究,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北京交通发展纲要(2004-2020)》、《北京人文交通科技交通绿色交通行动计划2009-2015》等重大战略文件。
2、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进行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区域综合交通规划、大型活动(奥运会)交通规划和交通运行方案、交通枢纽综合交通系统规划、停车专项规划、区域交通组织与改善设计、行人和自行车交通规划与设计等规划和研究,项目主要包括《北京市“十三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北京市综合交通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综合交通规划》、《西城区综合交通规划》、《新机场及临空经济区交通发展战略研究》、《CBD核心区及周边地区交通运行及设施保障概念方案》、《北京站地区综合交通规划》、《北京市停车发展规划与综合对策》等。
3、公共交通系统
重点从事公共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公交线网规划及线网优化技术研究,公交专用道规划,快速公交系统规划、设计及后评价,编制公共交通相关技术标准,轨道交通客流预测及预测方法研究,轨道交通运营模式研究,公共交通IC数据应用研究等。
4、轨道交通系统:
主要负责开展轨道交通发展前期咨询及线网规划、轨道站点交通衔接优化、轨道运营组织及安全保障、轨道交通风险评估等相关战略、规划、咨询、评估类工作。构建了基于大数据的轨道客流分析与预测模型,完成了数十条线路的客流预测工作,分别编制了国家和北京市的客流预测标准规范。开展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研究,深入市郊铁路、有轨电车、一体化接驳等轨道交通网络和运行模式等相关研究工作。
5、智能交通系统
主要研究领域涉及智能交通系统规划、交通信息采集、交通数据挖掘建模与分析、路网动态运行监测与分析评价、新型交通信息服务、新型交通流检测器、智能交通相关标准等方面。主要成果:“北京市智能交通系统(ITS)规划与示范研究”、“北京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示范工程”、“北京市交通运行智能化分析平台”、“浮动车交通信息采集系统研究”、“面向出行行为的区域交通智能分析与控制技术”、“基于交通与环境数据共享的区域交通排放监测及预测技术”、“北京市交通信息服务示范(DYNASTY)” 、“公共交通规划和出行信息服务国际示范项目(VIAJEO)”等二十余项国家、省市级和欧盟国际合作等重点项目。
6、交通模型和仿真系统建设
主要开展交通模型体系构建、模型系统开发、大规模网络仿真、模型更新与维护、交通需求预测分析、重大交通规划方案论证以及模型新技术研发等工作。目前已建成从宏观到中微观、从市域、中心城到典型地区的四层次架构的交通模型体系。在宏观模型方面,建立了基于个体活动链的居民出行行为分析方法和基于时空动态特征的出行需求分析方法;研制了基于活动链的新型交通需求预测模型;并利用交通模型平台为各类交通发展战略、交通规划等提供定量的决策支撑。在交通仿真方面,持续研发北京市大规模交通网络仿真和优化模型;深化研究北京市交通流特征及运行规律;重点在交通信息融合与计算、动态交通需求预测、交通拥堵成因分析及智能化交通决策支持等方面实现技术突破。。
7、交通安全
较早开始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安全研究。先后开展了北京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准则、典型大街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设计改善实施方案、北京市城市交叉口安全研究等相关研究工作。这些研究成果为北京市政府提出建设“人文交通、绿色交通、科技交通”奠定基础。
8、节能减排
重点负责开展移动源排放、统计监测、新能源汽车、物流运输等相关领域研究工作,并主要进行交通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计量相关研究及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发展、环境质量评估与治理工作。项目主要包括“2017年全球大城市绿色货运年度动态追踪与北京对比分析”、“2017交通领域污染物排放测试与评估”、“新能源汽车对城市交通运行影响关键问题研究”、“北京市机动车污染动态模型研究与典型区域应用”、“轨道交通绿色站点技术与策略研究及示范”等。
9、综合交通调查
作为北京市交通数据调查和数据挖掘的权威机构,设计、组织了北京市第三、四、五次全市交通综合调查(2005年、2010年、2014年)、奥运交通调查(2008年)、北京市客货运输量调查(2008年、2013年)、北京市年度小样本调查(2002年-至今)及多项交通政策民意调查等,建立基于海量数据的城市交通档案,并对数据开展深入挖掘分析,及时反映首都交通出行特征变化,科学预测城市交通未来发展趋势,有力支撑宏观政策的制定和重大规划的编制。
10、交通影响评价
交通影响评价是实施层面协调城市交通与城市发展关系的有效方法之一,交研院率先开展交评指标研究和标准编制、区域交评方法探索等一系列工作,建立起基于GIS的交通影响评价查询统计决策支持系统,参与了千余项建设项目的交评审核工作,交评在控制中心区和交通拥堵地区土地高强度开发、协调土地开发与交通建设、保障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落实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重点项目(近5年)
北京市“十三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
北京市综合交通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
新机场及临空经济区交通发展战略研究
CBD核心区及周边地区交通运行及设施保障概念方案
首都国际机场及临空经济区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北京新机场陆侧交通组织方案研究
北京市公共交通快速通勤系统研究
北京2022奥运交通规划及赛时交通组织
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城市交通运行纲要及实施方案
交通对北京市社会经济的影响研究
城市路网动态评估与分析预报模型
北京新一代交通模型构建
交通模型更新与维护
全市第三、四、五次城市交通综合调查
年度小样本交通综合调查(2002年-至今)
年交通拥堵分析与评价
北京市交通发展年度报告
交通信息库
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功能整合与交通结构优化研究
路网结构优化的需求分析与技术选择
北京现代有轨电车适用性研究与评价体系研究
城市交通拥堵点段识别关键技术研究
北京市地面公交网络优化与枢纽接驳技术研究及示范
无线传感器网络监测研究
863计划大城市区域交通协同联动控制关键技术
公交线路优化调整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公交城市)
智慧城市管理公共信息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基于SoLoMo模式的‘智行’便携终端和计算集群设备研制
交通出行行为机理及引导策略研究
北京交通排放分布规律研究
“交通引导型”的快速通勤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
公交线网评价及优化调整决策支持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863计划基于交通与环境数据共享的区域交通排放监测及预测技术
基于北京特大型城市现状及规划的轨道交通体系建设研究
新能源汽车路网运行融合技术研究及示范平台建设
与智能路灯管理系统集成的智能交通系统
智能交通产业调研与规划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战略与路径研究
基于支付意愿的城市公交服务市场细分理论与方法
2017年全球大城市绿色货运年度动态追踪与北京对比分析
2017交通领域污染物排放测试与评估
2107年交通领域能耗排放年度常规调查
2017年节能减排统计与监测平台(一期)系统建设运维
北京市交通运输环境监测网络建设试点工程运维
(清空)绿色货运促进政策实施工作经费
(清空)北京市交通领域节能减排统计与检测平台建设(二期)
交通行业运营车辆能耗计量设备检测技术研究
出租行业生态驾驶体验式培训系统研发与示范应用
北京市主要交通设施及周边环境数据采集技术方案研究与实测分析
新能源汽车对城市交通运行影响关键问题研究
京津冀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统计监测体系研究与建设规划
绿色沥青混合料搅拌站测试评估及潜力分析
北京市机动车污染动态模型研究与典型区域应用
轨道交通绿色站点技术与策略研究及示范
四、荣誉成果
发明专利:
1、基于缓冲区分析的城市道路网络数据增量识别方法及增量更新方法
2、基于GPS数据的浮动车动态实时交通信息处理方法
3、基于一票制公交IC卡数据推算上车站点的方法
4、采用单磁感应强度传感器进行车辆测速的方法及系统
5、一种无线磁感强度车辆检测方法及装置
6、一种早晚高峰交通拥堵指数的预测方法
7、基于车辆行程数据的道路网运行评价方法
8、一种公共交通线路调整影响集生成方法
9、交通拥堵指数计算方法
10、基于手机定位数据的居民出行特征参数的获取方法
11、路侧停车收费监管方法
12、旅行时间指数熵交通运行评价方法
13、公交线路运行快捷性的评价方法
14、地磁传感器停车监测方法
15、基于拥堵指数的交通拥堵评价办法
16、无线地磁车辆检测器外壳及检测器
17、基于骨干路网分层的多路径选择方法
18、基于车辆行程数据的道路网运行评价方法—分案
19、一种地面公交运行舒适性指数计算方法
20、一种桥下积水导致的交通拥堵蔓延预测技术方案
实用新型专利:
1、无线地磁车辆检测器外壳及检测器
2、轨道交通站点客流检测系统
项目获奖(近5年):
1、2012年9月,“城市道路交通拥堵指数理论方法及应用”荣获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2012年12月,“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功能整合与规划设计关键技术”荣获二〇一二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CAUPD杯”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3、2013年7月,“北京市交通运行智能化分析平台”荣获2009—2012年度北京市交通行业信息化建设应用十大优秀成果奖
4、2013年9月,“无线地磁车辆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荣获2013年度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5、2013年12月,“城市道路交通指数技术及应用”荣获2013年北京市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
6、2014年1月,“无线地磁车辆检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13年度奖项)
7、2014年1月,“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方法体系及推广应用”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8、2014年12月,“基于IC卡大数据的公共交通客流综合分析技术研究及应用”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9、2014年12月,“基于IC卡数据的北京市公交网络运行评价与优化技术研究与示范”荣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10、“特大城市综合交通状态感知、协同运行和服务成套技术研究与应用”荣获2013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11、2014年,“杭州市交通拥堵评价体系研究及应用”荣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12.2015年11月,“无线地磁车辆检测系统”荣获“2015年度智能交通推荐技术方案”
13、2016年,“长春市综合交通模型构建”荣获2015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三等奖
14、2016年,“北京智能交通产业发展分析”荣获2016年度交通委调研成果二等奖
15、2016年,“基于多源异构数据的城市交通综合分析与交通病诊断”荣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